查看原文
其他

十年过去,在报道名人逝世消息上,媒体进步了吗

肖一凉介 肖一凉介 2022-03-19

文 | 肖一
编辑 | 肖一
字数 | 3576
短短一日,云南青海突发地震,两位院士相继辞世。

悲怆气氛弥漫的同时,社交场上又上演了一场抢新闻的乌龙事件。


CGTN的信任危机
2021年5月22日10时48分,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在推特平台发布“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的消息,随即在微博同步此消息,11时播送电视新闻。
与此同时,新京报、观察者网、CCTV中国电视报、三联生活周刊等媒体竞相转载,引发网民集体哀悼。
11时16分,澎湃新闻发布辟谣报道称,从袁隆平秘书杨耀松处获悉,网上的消息是假消息,袁隆平目前在医院,身体状况不太好。
后人民日报、红网、东方网等媒体相继联系到袁隆平的保健医生、大儿子袁定安、湖南省委宣传部、中国工程院和袁隆平院士秘书处等多个信源交叉印证,袁隆平院士尚未逝世,仍在医院接受治疗。
11时57分,CGTN发博公开致歉。
13时07分,新华社记者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获悉,“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纵观全程,CGTN提前发布的假消息与袁隆平逝世的正式消息相距仅3小时不到。
于是有网友称,可能只是因为“CGTN无权正式发布袁隆平院士的死亡时间,要等新华社这样的官媒决定”。
但这样的推测,我认为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暂且不论你是否能获取到一手信源的问题,我们仅从CGTN的媒体表现就能判断其是否存在发布假新闻之嫌。
CGTN的首发报道只宣告了袁隆平院士因病医治无效死亡,并未提到所获信源。
反观新华社的逝世消息报道,则明显指出了信源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而且,此前各大媒体辟谣时,也均强调了各个信源渠道。

所以,在可获取信源多样、难度不大的情况下,CGTN在多个平台的报道中都未提及信源渠道,面对这样一起重大的名人逝世报道,CGTN确定不存在问题吗?


“周刊”的重大失误
其实这样一起轰动的假新闻事件,十年前就有过类似案例。
2010年12月6日19时30分左右,一名在饭否网上拥有5200多个粉丝的网友发布消息称:
“金庸因中脑炎合并胼胝体积水于2010年12月6日19时07分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
随后,《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也发布了这条未经核查的消息,并在其人人网的公共主页同步更新。
作为官方媒体,这一举措无疑加速了信息传播。在当时的信息环境下,数分钟内就被转发近千条。
当晚8时许,北京晨报记者连线金庸的助手潘耀明先生,对方表示,金庸先生目前身体状况很好,对这样的假消息非常无奈。
几乎同时,香港记者闾丘露薇也发表微博称,这肯定是假消息,因为香港尖沙咀并没有圣玛利亚医院。
面对铺天盖地的指责,中国新闻周刊顿时陷入了巨大的信任危机。21时22分,该刊在微博发布了第一条致歉声明,并删除谣言;
23时23分,再度发布更为周全的致歉声明:
为进一步消除负面影响,《中国新闻周刊》立即决定,从2010年12月7日起停发一切不带新闻全文链接的即时新闻,微博正文除带周刊网链接外,还必须注明来源。
2010年12月7日上午,《中国新闻周刊》社委会召开紧急会议,调查了解相关情况。
社委会认为,这起事件与主要管理者管理不到位、责任心不强有直接关联,决定对相关负责人作出严肃处理:周刊社长、总编辑、副总编辑兼周刊网总编辑、新媒体内容总监以及责任人都受到罚款、引咎辞职、行政记过、辞退等不同程度的处罚。
同时,社委会决定关闭周刊官方微博1个月,要求新媒体部深刻吸取教训,集中学习整顿,检查发稿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审查制度、发布流程,从思想上全面反省,行动上严格要求;周刊其他部门和全体采编人员也要深刻吸取教训,各业务部门要立即整改、严查漏洞,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这是一起低级的失误。”《中国新闻周刊》负责人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坦言。
从发布微博消息到澄清,再到公开致歉,仅用了短短两三个小时;周刊副总编因微博出错而辞职,多位相关责任人在事发第二天上午便受到严厉追责。
《中国新闻周刊》此次对这一虚假新闻的反应和处理,是近年来新闻媒体对传播虚假新闻追责最迅速、最严厉的一次
在总结分析“金庸去世”这条微博假消息出炉的具体原因时,《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辑兼周刊网总编辑12月6日晚在其新浪微博上表示,“编辑未作任何核实草率转发,暴露了该编辑缺乏应有的新闻素养,也暴露了我们管理上的漏洞”。
对此,《中国新闻周刊》社委会在调查了解相关情况后也表示,这一事件首先暴露出周刊对新媒体认识不足,管理不力
周刊作为一个权威媒体,在传统业务方面有严格的制度和流程。但在观念上还没有把官方微博这种新生事物当做是自身媒体的一部分,制度建设上有严重缺失。其次,反映出媒体在微博推广方面片面追求访问率。再次,对新媒体队伍培训教育不足。

作为一个以新闻和监督立身的权威媒体,《中国新闻周刊》在未经调查核实新闻来源的情况下,擅自通过微博发布“金庸去世”这一不实消息,不仅对当事人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也损害了媒体自身的声誉和公信力。


变了吗,好像也没变
中国新闻周刊和CGTN的两起假新闻,虽然从起因到结果都有所不同,但过程上都有着十分相似之处。
客观来看,后者似乎并没有处理得更好。
在名人逝世消息报道中,除了国家重要政治人物宣发有严格流程,其余性质的名人报道则往往会成为媒体“抢新闻”的阵地
出于抢新闻的动机驱使,掌握到部分真实的信源或接触到一些新生“客里空”,媒体们往往就趋之若鹜蜂拥而上,不加甄别便迫不及待地对其首发或接力传播,进而卷入虚假新闻热潮。
除了金庸,袁隆平,作家琼瑶、影视巨星成龙、知名歌手李宇春等曾经都有过“被死亡”的消息盛传。
而2015年新加坡总理公署宣布李光耀“病逝”的假新闻,更是引发了一场全球媒体集体乌龙事件。
虚假新闻泛滥成灾的境况下,“后真相” (post-truth) 成为《牛津词典》2016年度词汇, “虚假新闻” (fake news) 被《柯林斯词典》选为2017年度热词,新闻业的流行病似乎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突出。
十年过去了,好像很多都变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变。
近些年来,中央厨房、媒体融合、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技术逐渐嵌入新闻生产的全流程,媒体也大张旗鼓地提出了“转型”。
这十年间不断涌现的突发事件很多都在赤裸裸地诉说着,时代的嬗变鞭笞着每一位新闻人争先恐后地拥抱新媒体、追赶技术,思考如何在新浪潮下稳立桥头。
我们时常能听到AI或许会代替传统记者的忧思,也总能看到媒体对裂变式传播的社交媒体和网民媒介素养的批判。
但那些大家一直都深谙的、都烂熟于心的、甚至倒背如流的新闻专业主义,却被远远地抛之脑后。
专业媒体卷入假新闻热潮,媒体陷入信任危机常态化,新闻专业主义成为假大空的代名词,让人不免叩问:我们现在的新闻环境是否是不仅没有进步,反倒还在退步?
如果把这个问题的原因简单归结为技术环境变迁,或许才是真的退步吧。


END

参考资料:

[1]北京晨报:网上疯传金庸去世假消息 回应称其身体状况良好,http://news.sohu.com/20101207/n278139538.shtml,2010年12月7日。[2]天山网:《中国新闻周刊》:金庸事件让我们全面反省,http://media.sohu.com/20110209/n279256548.shtml,2011年2月9日。[3]和讯网:多方辟谣褚时健去世消息 身体非常硬朗,阎肃金庸等名人也曾躺枪...,http://news.hexun.com/2017-09-13/190843899.html,2017年9月13日。[4]年度虚假新闻研究课题组,白红义,曹诗语,陈斌.2020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J].新闻记者,2021(01):23-37.[5]王敏,饶茗柯.虚假新闻病理研究——基于我国历年“十大假新闻”的统计分析(2001-2017)[J].中国出版,2018(24):22-28.[6]CGTN、CCTV中国电视报、新浪娱乐、三联生活周刊、澎湃新闻、人民网、新华社、中国新闻周刊、红网、东方网等媒体官方微博或其它媒体平台

愿两位院士一路走好🕯️
 图源:人民日报 


—添加星标—

—往期精选—

杂谈

| Tik Tok之死 | 杨丽萍争议 | B站《后浪》

| 罗志祥性丑闻  | 青春有你2 | 罗永浩直播 | 

| N号房调查报道 | 霉霉侃爷录音曝光 | 詹青云被骂 | 

干货
| 研究报告撰写 | 大选头版 | 信息茧房 |
| 新闻业趋势 | 中传20教改 | 
| 诗词话新传 | 英语方法经 | 专业课经验贴 | 
19爆文复盘 | 娱乐向短视频 |
数说
| 情报学 | 论文致谢 | 食品安全 | 颜色使用 |
| 国家社科 | 数新指南 | 网络舆情 

|研究生自杀 | 最美逆行者 |

策划
| 考研回忆录3 | 考研回忆录2 | 考研回忆录1 | 
| 阳刚之气 | 考研故事 | 特朗普败选 |

| 疫情下的毕业生 |

寻真
蒙牛伊利传闻 |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现在还可以点赞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